文创
视觉前沿
  投稿:uban@foxmail.com

朱林:流转时空 用雕塑凝固汉字艺术

iuben 网络整合 首页 > 艺术 > 深度艺术   添加收藏

    汉字作为抽象符号,点横撇捺,千变万化,每个字都有独立的面貌,每个字都有各自的意义、精神和思想。从平面图形的角度分析汉字,直线、曲线、横线、竖线,方框或开放、或围合,每个单字几乎都能包含疏密与松紧、和谐与对立、矛盾与冲突美的属性。

    那么,如何从汉字艺术的视角来切入雕塑?艺术家朱林通过多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结合当代意象与抽象艺术语言,以中国文字元素进行艺术造型的解构,从时间到空间再到艺术造型的创作,不仅为雕塑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贡献。

    7月23日,“时·空·塑:朱林文字雕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雕塑》杂志社、《中国美术报》社、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联合主办。展览共展出朱林创作的29件文字雕塑作品,其中十二生肖雕塑作品12件,二十四节气雕塑作品17件。展厅中,“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抽象词汇,以一种亲近、新奇、美妙、当代的方式与观者相遇,营造出独特的观展体验,观者可以与雕塑作品深度对话,感受时间的流转和文字的力量,领略艺术家的独特思想和情感表达。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表示,朱林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字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通过这些文字雕塑,观者不仅能够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深度体验艺术创作所承载的创新精神。

    《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范海民谈到,朱林以文字为媒介,将创作灵感凝固为雕塑作品,诉说着他对时间的感知和思考。他用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让时间在雕塑的空间里凝固,人们得以在瞬间感受到作品对时间的思考与审视。通过设计精良的展览空间,观者与艺术家的文字雕塑展开对话,在这里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了空间艺术的别样之美。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负责人邓柯表示,朱林立足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汉字艺术的视角切入雕塑,用形体和空间的节律秩序与变化呈现生命个体独特的形象,突出了文化主体的建构。他用汉字雕塑艺术对话东西方语境,将抽象的语言融汇于传统造型研究,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并蓄。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国家画院的平台上呈现,展现新时代的蓬勃活力和生机。

    德国雕塑家约克·皮里卡特教授在祝贺视频中谈到,朱林曾是自己的学生,他对“和谐”有着敏锐的感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他对现代雕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造就了其作品前卫且纯粹的鲜明特征。美国北卡罗纳州大学比利·李教授在贺词中谈道:“这是一个有趣而及时的展览——关注汉字。这是一次及时的展览,因为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似乎很难拒绝打字的简单方式,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汉字和书写的过程。朱林的作品以当代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无疑发人深省。”

    艺术家朱林则表示,此次展出的是其近期创作的文字雕塑作品,观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成为自己前行的动力,“我将继续坚持文字雕塑创作,尝试创作更多的文字抽象雕塑作品来丰富这个多姿多彩的雕塑艺术世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朱林的文字雕塑作品灵感与其出生在山东这样传统文化深厚的地域有很大关联,他的作品包括山东地区的民间传说、剪纸等各种传统文化因素。此外,他还运用了大量的西方抽象雕塑的艺术语言,对雕塑进行不同材料和空间构成的探索。“这样的一个展览特别适合我们普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观看,因为大家可以近距离的观看、触摸这些雕塑作品,可以进入到雕塑的空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能够在艺术熏陶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在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看来,相较于用语言文字来形象化地描述时间和空间,借助文字的抽象形式构成空间形象来表达时间概念,既要可视、可触、可感地触达意义,同时又要保持其文化属性兼具独特的审美个性,这非常考验艺术家的综合素养。而朱林的文字雕塑展让人们不仅见证了他对艺术的热诚和执着,更见证了他善于发现、探索、吸收、融汇的综合创造力。

    开幕现场,金新为艺术家朱林颁发收藏证书。于文江、朱尚熹、倪志平、李景龙、秦志东、李宏文为作品《立春》揭幕。开幕式结束后,“时·空·塑:朱林文字雕塑作品展”研讨会召开。研讨会由朱尚熹、宋伟光主持。秦璞、范海民、李英杰、邹锋、倪志平、邓柯、郅敏、乔迁、李宏文、赵展、吴士新、庞渤、刘恒甫、徐永涛、白峥、罗泽仁、夸思、王月明、欧迅、林辉、陈海鹏、崔凤东、姜静、金楠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来源:阅读原文

TAG: 朱林 流转时空 汉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