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视觉之美
   文创产业分享,赛事征集!

2025年第五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

级别 : 全国赛    关注 : 2.05K+     首页 > 大赛 > 环艺空间

缘  起
“从人民城市到绿色共治”
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始于2021年,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的指导下,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协同《中国园林》杂志社和全国风景园林院校联合举办,旨在响应国家“人民城市”“健康中国”战略与城市更新行动。
面对高密度城市中人与自然疏离、社区纽带弱化的现实,行动以社区花园为媒介,通过低耗、共创的参与式营造,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附近”关系,让居民从空间使用者转变为共建决策者,成为链接专业力量与基层自治的创新型社会行动。
上千位参赛学生
——双赛道开启——
协同赋能
今年,我们将与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以下简称国赛)展开合作开启双赛道,为行动者提供了更具专业性的展示平台。具体竞赛通知另行公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列为改革任务的 “七个聚焦” 之一,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系统部署,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本质要求。这也为我们的社区花园建设指明了方向,“百姓园林、共生发展” 不仅是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更是社会多元主体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今年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 “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的目标,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会议强调,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区花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微观样本。通过打造社区花园,我们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同时,发动基层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体现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2024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李如生理事长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百姓园林”理念内涵,近期以《百姓园林与幸福成长》为题,从公园与自然共生、与城市共生、与社会共生、与文化共生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百姓园林”是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园林建设理念,让园林回归大众,园林服务百姓,鼓励民众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实现政府、市场主体、公民个人等多方共建共享的共生模式。
本届行动主题为 “百姓园林、共生发展”,以社区这一城市基本单元为载体,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区、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百姓园林、共生发展”,既是尊重自然规律,让社区花园成为承载本土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绿色空间,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搭建邻里交往的平台,让居民在共同参与花园设计、营造与运维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构建守望相助的社区共同体;更是推动社区与城市协同进步,通过社区花园的微更新,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促进城市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
期待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创意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社区花园的方寸之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区邻里温情共融、城市发展持续共进的美好图景,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贡献力量。
2025【开源城市计划】联动
——小红书设计周——
协同赋能
本届活动将响应【小红书设计周开源城市计划】,共同探寻城市空间的创新发展模式。行动者可借助小红书平台,挖掘居民对社区空间的真实需求与反馈,把这些声音融入到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中。从社区花园空间布局的优化,到植物种类的选择,再到配套设施的设置,都充分考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够打造出更贴合居民需求、更具活力的社区花园,推动社区空间从单一的景观营造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有机更新转变,真正实现居民、自然、社区多方在空间利用与发展上的协同共生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作为一套极具前瞻性的城市议题转译与协作机制,其核心在于收集真实存在的城市空间困境,并将这些难题巧妙转化为可回应、可协作的公共任务 。该计划借助互联网这一强大接口,让每个人都能凭借日常行径参与到城市塑造中,真正践行 “城市应像开源系统,人人皆可提交问题、参与建设” 的理念。(详情请于小红书设计周账号进行了解)
活动参加作品类型要求
活动营造场地可以选择在社区/街区/设施内及周边等,鼓励多元组队。参与活动的作品可以是:
公众参与的共建花园
乡村支教促成的的共建花园
居民主导的共建花园
中小学生参与的共建花园
奖 项 设 置
颁发证书+奖金
一等奖1组:5000元(含税)
二等奖3组:3000元(含税)
三等奖5组:1500元(含税)
特别奖项设置将在评审后公开发布
报 名 须 知

640.webp

—招募要求—
    人员招募:活动面向全国招募有志于投身社区实践的相关专业者,包括但不限于风景园林、景观、环境艺术、城乡规划、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公共艺术、公共管理、政治学、医药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从业人员以及感兴趣的居民。
    成员组成:每组学生/专业者人数不超过7人,每组除专业者外至少包括1位当地居民(作为行动者的身份加入行动团队)。每组限报一件作品,为支持多校师生合作交流,每件作品可最多三名指导教师(自行联系)。
    参与模式:活动小组需以“1+1+N”模式推进共建:一方面,活动要求各小组以内部在地力量+专业力量+外部多元力量形成花园共建模式;另一方面,活动鼓励空间专业+跨学科参与+多元参与。跨学科多元参与将成为评分加分项。
——报名通道——
    扫描活动报名二维码进入表单根据组队情况进行报名,并在报名后加入活动交流群(填写报名表后扫描二维码入群)及时参与线上交流讨论,确认报名的行动团队组长后续需添加组长群。
    若您有合适的点位希望开放共建,欢迎在点位信息文档中填写基本信息,报名队伍若对点位有意向将与您联系。
——点位选址与组队——
    行动团队与当地居民自行组队,采用双向选择机制,需要行动小组自行联系点位联络人,双方达成一致后才算组队成功(若多组选择同点位的情况发生,请各组长与点位联络人联系进行双向选择);
    行动团队可以自行选择场地,也可以点位清单中选择场地;(列表不断更新中)(若多组选择同一点位的情况发生,请各组长与点位联络人联系进行双向选择);
    确定好选址,并与社区协商,获得许可即视为选址成功,行动团队需自行踏勘场地;
     建议场地面积5~20平方米,面积不限(仅供参考,考虑到行动小组的实际情况不设限制,评分依据不以面积大小为准)参赛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重点聚焦设计的创新性、功能性及与环境的融合度。
——建造原则——
    植物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减少养护成本,且可有效避免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结构安全:花园设计若涉及到结构装置,需保证坚固、牢靠,能承受自然风雨等外部环境影响,在设计、安装、使用和拆除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可持续运维:可持续运维期建议7天以上(运维效果将作为评审标准之一),需完成植物日常养护、结构稳定性检查、举办共建活动等基础运维工作。
——材料选择——
    秉持共生发展主题,以可回收、可降解材料为主要选择,注重环保性与成本节约;
    鼓励利用回收废弃物进行改造再利用,通过创意设计赋予废弃物新价值,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与终端排放;
    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不可拆卸再利用的材料(如钢结构、混凝土、水泥砂浆等)。
成 果 要 求
社区花园成长共享文档(飞书)
    前期空间与共建活动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社区花园前期空间设计方案,重点突出如何促进社区不同主体(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在空间利用上的共生关系,以及共建活动的创新性策划,旨在推动各方深度参与;
    全过程详细记录:如工作坊物料的筹备和人员的组织、链接到的居民画像及观察到的居民的变化、花园成长过程、居民的反馈等);
    花园基本成效(花园景观效果、使用率、可持续运维情况、对共生发展的理解及推动效果、个人心得感悟等)。
汇报PowerPoint(限制PPT页数)
    过程提炼与共生亮点:简要梳理项目过程,突出在促进社区多元主体共生发展方面的独特做法与显著成果;
    共生发展:紧扣主题阐述如何从空间营造到产生社会影响,其中产生的社会作用及产生的路径;
    可持续路径:阐述花园当前及后续的自主持续性运营机制,重点说明不同主体(如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商业、公益机构等)如何共同参与运营,形成长期稳定的共生发展模式,涵盖新建点位与既有点位的可持续改造重建;
    特色主题阐述:从社区花园设计、营造、运维的不同阶段,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健康等多个层面,深入阐述共生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成果;
    重点提炼与创新意义:成果内容应聚焦于总结项目在发起、参与、运维及效果总结过程中,最具创新价值且对社会共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并围绕这些重点展开详细阐述。
汇报视频录制
    讲解视频:录制5分钟以内的PPT讲解视频,清晰阐述上述内容,梳理花园在促进共生发展方面的方法、效果及共建逻辑,突出项目的重点与特色。
多维评审机制
【专家评审】
【往届优秀评审】+【小组互评】
    遵循公平、合作互助、多维度评价的原则,本次活动评分由专家评审70%、往届优秀成员20%与小组互评10%共同组成。评审老师评分时将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共生发展、特色主题和共建总结三个方向进行最终打分。
    活动秉持公共性、开放性和成长性,为活动参与者提供公共导师指导名单,并邀请往届活动参与者共同支持参赛团队,持续相互赋能行动。
相 关 说 明
——特别说明——
    资料保密 :请勿将任何主办方提供的资料分享给非本次参赛的人员和相关社区居民,严禁将资料转卖和上传至网络上,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未经主办方和承办方许可,任何人不得公开发表涉及政府、社区相关人口、资源、环境等资料和数据信息;
    工作纪律 :切记安全第一,请每位伙伴个人做好安全防范,进入社区或者采访,应该不少于2人组成一个小组,相互照应,并及时在群里报备一下进场时间及离场时间,确保安全。工作坊期间需严格遵守相应场所的安全规则,因个人原因导致的损害或者损失由个人承担,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不承担责任;
    社区工作方法:保持谦卑自信从容之状态,社区参与行动的要义是服务学习,在充分理解社区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进行相应的社区服务,赢得社区尊重;进入社区需要尊重社区文化,协助维护社区环境,切忌做任何影响或危害社区安全的事情;鼓励大家进行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文化传播,但务请注意个人以及居民的隐私保护,未经采访人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发表能辨认出采访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微博、网页发布、论文与出版物等;
    其他: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和承办方保留进一步更新和调整工作纪律与工作伦理的权利。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中国园林》杂志社
共同协办:《风景园林》杂志社、安徽建筑大学、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美术学院等(以上排序根据学校首字母拼音)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四叶草堂
共建单位:东明路街道、花木街道社区自治办、徐家汇街道办事处
联合传播:gooood(谷德设计网)、mooool(木藕设计网)、小红书设计周等
联合共建伙伴:LandscapeIn-Lab、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实验室-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乌龟营造、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织微在地(昆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TAG: 花园设计 营造竞赛

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