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工信生产合作函〔2025〕2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政府审定的《“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工作方案》(粤工信生产合作函〔2024〕3号),计划举办2025“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现将大赛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市积极支持配合,加强省市联动,结合本市“市长杯”等工业设计赛事,认真组织发动企业、机构选送优秀作品参赛,共同配合办好设计大赛各项活动,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反映。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5月19日
参赛网址:https://www.bdaward.com/
2025“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当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部署,根据省政府审定的《“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工作方案》(粤工信生产合作函〔2024〕3号),计划举办2025“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主题定位
“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BDA)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发掘设计驱动技术、产品、场景和产业创新的卓越实践,展现设计赋能美好生活的前景蓝图,突出国际一流新型媒体传播优势,打造中国设计的世界级话语平台。
——发掘优秀设计作品,服务湾区产业发展;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引领国内设计潮流;
——发出中国设计强音,影响世界设计趋势。
二
参赛类别
大赛拟设置产品和产业设计两大类别。其中,产品设计类别分设主体赛和专项赛。
(一)产品设计类
产品设计类评选按照“1+X”模式,即1个主体赛加若干个专项赛。主体赛分为产业基石、美好生活、未来设计三大组别;专项赛以定向设计需求为导向,征集优秀设计作品,2025年定向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1.主体赛
(1)产业基石组
主要涵盖To B、To G类产品及公共设施等。强调设计赋能产业变革。包含但不限于:装备制造类,如航天航海设备仪器、尖端前沿机器(包括低空飞行器等)、新能源装备;通用专用设备;公共设施;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工艺、软件等对产业创新发展发挥重要驱动作用的产品与服务。
(2)美好生活组
主要涵盖To C类产品。强调设计创造美好生活。包含但不限于:出行、办公、居家等应用场景的产品与服务。
(3)未来设计组
主要涵盖未量产、未投入市场(截至作品报名之日)的概念设计作品。强调设计引领未来发展。
2.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赛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设计融合,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创新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参赛作品应体现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机器人参赛作品应体现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服务行业、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普及与产业化。
(二)产业设计类
以产业创新和产业提升为目标,在产业资源配置、产业路线、市场设定、产业政策、产业安全、产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以设计思维驱动体验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征集能够体现“设计前置、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产业模式系统解决方案、新型生产服务业模式以及设计基础研究项目。
三
参赛条件
(一)产品设计类
1.参赛主体: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设计机构、院校、设计团队、科研机构及个人。
2.参赛要求:产品设计作品须为已上市两年以内(即2023年5月之后),或未上市但能在本届颁奖典礼前投入量产的产品,且能在本年度复评提供完整功能样机的作品,主创设计师或设计团队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技术、标准等规定;概念设计作品须为未在市场销售或生产的原创设计作品、方案,能在本年度复评及终评提供完整的功能样机、外观模型,或呈现完整设计构思的视频,在功能、结构、形态、技术、材料和低碳等方面有较大创新。
(二)产业设计类
1.参赛对象: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设计机构、院校、设计团队、科研机构及个人。
2.参赛要求:参赛作品需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具有“以设计为核心驱动产业形成链条式变革升级”的明显特征,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示范性和产业价值。参赛方需提交设计成果、传播效果以及产业推动效果(如经济数据、产业链发展情况等)。
(三)同一参赛作品仅能申报一个类别。已参加过往届的作品不得重复申报。
(四)所有参赛作品须为原创性创新项目,且具有合法参赛权,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不会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四
奖项设置
(一)产品设计类
1.主体赛
(1)越来越好至尊奖共12个。其中产业基石组、美好生活组各评5个,未来设计组评2个。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奖杯及证书。
(2)越来越好奖共300个。其中产业基石组、美好生活组、未来设计组各评选出Top100名单。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奖杯及证书。
(3)入围奖。进入复赛未获得上述奖项的作品获入围奖。获奖作品颁发证书。
2.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赛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赛评选若干优秀作品。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奖杯及证书。
(二)产业设计类
设“越来越好产业设计奖”10个,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奖杯及证书。“入围奖”若干,获奖作品颁发证书。
(三)对获奖的产品(作品)和单位进行通报,并推荐符合条件的主创设计师参评广东省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五
作品征集
采用多模式主动型作品组织方式。通过公众报名、定向邀请、机构推荐、专家提名、省市联动在内的五大渠道进行作品组织,寻找全球优秀设计产品、设计师和设计品牌,并定向邀请国际优秀设计作品、设计师和机构参与大赛。同时联合国际顶尖设计机构、设计博物馆、设计协会、设计节、主流设计媒体和知名设计院校进行定向邀约。
(一)公众报名:依托多种线上线下宣传途径,吸引参赛者在大赛官方网站上进行自主申报。
(二)定向邀请:采取定向邀约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设计企业及制造业企业,引导世界五百强、国内外知名企业参赛。
(三)机构推荐: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企业、单位等保持合作,挖掘设计发达地区和城市合作伙伴并开展多形式的征集活动,以推荐更多参赛者报名。
(四)专家提名:开展全球设计推广大使计划,由大赛组委会定向邀请提名者,提名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候选人进行提名,形成进入复评的候选名单。
(五)省市联动:与广东各地市的工业设计赛事建立联合机制,从各地工业设计赛事的优秀作品中遴选若干作品直接进入复评。
六
评审机制
为确保大赛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建立国际化的评审专家库、科学的评审机制和内外部监督机制,实施主席负责制(中方+外方各一位业内权威)。引入公证机构全程参与,保障大赛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一)评价体系
以前瞻性为引领、产业化为基础、人民性为导向,符合主流价值观为底线,推动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前瞻性维度包括:凝聚对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强调设计符合世界产业变革方向,服务人类社会趋势性需求,产品在较长生命周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引领性。
2.产业化维度包括:设计创新具备产业示范性,概念作品具备较高的产业转化可行性。能够突出设计加速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作用。
3.人民性维度包括:强调以人为本,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具有将中国特色设计理念与语言融入国际化表达,引领健康向上的审美艺术价值。
4.主流价值观维度包括:参赛主体形象正面,切实维护用户权益,倡导设计全球化和设计向善,能够反映和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
(二)评审专家
采取定向邀请和国际国内知名大赛合作机构推荐方式建立评审专家团,红点奖、iF奖、IDEA奖、G-Mark奖等国际评审成员占评审专家团的30%左右。为加强助力中国设计话语体系打造,将着重邀请产业实践经验丰富、对中国设计风格有独特见解的国内专家;此外,为加强评审的全面性和设计的跨界整合性,除邀请国内外设计领域专家以外,还引入产业、风投、媒体等其他相关领域专家。评审专家库资源可作为孵化营的导师资源,发挥产业高级智力资源,为设计成果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撑。
充分彰显“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的办赛理念,评委会主席原则上不得担任其他国内同类比赛的评委会主席,评审专家团成员与国内任一同类比赛重合度不得超过40%。
(三)评审程序
大赛评选分为线上初评、实物(模型)复评、答辩终评。
1.初评:参赛作品按照参赛类别进行线上评审,视报名情况按一定比例择优推荐进入复评,比例不低于10%。
2.复评:复评对作品实物、模型或样机等进行评审,前312名推荐进入终评。
3.终评:进入终评的作品经遴选后,前50名作品通过实物或模型,结合PPT(视频)介绍进行现场答辩,确定各奖项。
七
大赛宣传推广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核心,在电视、广播、新媒体端形成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同时调动央视总台外部合作资源、国内外相关媒体协同发力,通过各类途径为大赛引流,带动话题互动提升与传播破圈。以“发布”“升温”“颁奖”三个重要节点为传播抓手,设计系列宣传主题,实现定点爆发与持续发酵并行的传播效果,增强大赛在国内外行业及大众中的普及和认知。
(一)线上启动
本届采取线上启动的方式,在大赛官网及新媒体平台发布大赛的整体项目规划及奖项设置,拉开以大赛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帷幕,让世界关注广东和中国设计、制造。
(二)持续升温
结合大赛初评、复评、终评、最终发布等评审发布过程,统筹央视总台各相关频道、新媒体平台,制作一系列传播类产品,对大赛全过程进行持续宣传报道,为每一次晋级造势,不断提升大赛热度,为颁奖典礼做好铺陈。
(三)颁奖典礼
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邀请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大赛主要获奖设计师、参赛企业,以及国际行业顶级专家、知名人士、学者等参加,揭晓最终大赛获奖名单并颁奖,介绍分享优秀获奖作品和设计理念,集中展示设计发展新成果、新形象、新趋势,宣扬中国特色文化。
(四)后续宣推
结合盛典现场的情况、意义、奖项等,通过全网释放,全平台集中扩散大赛影响力,聚焦行业声量,重点面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宣传推广中国好设计,持续锁定国内外关注,推动设计交流合作。
八
设计成果转化
2025年大赛成果转化突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广东新型工业化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评比、对接活动。联合广州、深圳等有关地市,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重点园区、集聚区开展现场评比和对接活动,组织优秀参赛作品现场路演,邀请媒体、园区管理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参与,助力设计成果落地转化。
(二)“越来越好”设计成果推广活动。在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会设立专项活动,集中展示推介大赛获奖作品、广东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成果、设计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果等,推广中国好设计,吸引全球优秀中小企业设计作品参赛。
(三)设计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活动暨产业设计工作坊活动。以工业设计赋能粤东西北发展主题,推动设计成果走进粤东西北地区,组织优秀设计机构和知名设计师深入产业开展调研行动,针对当地产业创新发展进行产业设计研究服务,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设计驱动创新发展意见建议,并将这些建议切实落实到产业发展实处,转化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与成果,最终形成详实、具有可操作性的《产业设计创新发展建议书》。
九
组织实施
(一)组织委员会
大赛组织委员会成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广州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等单位负责同志担任,负责审定总体方案,协调重大事项等。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暂设在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负责日常工作。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等。对外以“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组委会”进行统一标识。
同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广州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等单位成立民非组织广东省越来越好设计创新中心(暂定名,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注册地设在广州,专项负责大赛长期运营,做好大赛品牌及相关资产的管理工作。创新中心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创新中心成立前理事会以大赛组织委员会形式运作。
承办单位:央拓国际融合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越来越好设计创新中心(筹,由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联合有关单位筹备,成立前仍由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具体承办)。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总工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机构。
合作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世界设计组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香港设计中心、香港设计及创意产业总会、香港设计师协会、澳门设计中心、澳门产品设计协会等机构。
十
大赛时间安排
2025年工作安排如下:
2025年5月23日:线上启动大赛,发布大赛章程及征集细则。
2025年5-7月:1.赴各地组织并举办大赛推介会;2.通过与国际设计机构合作,提名和邀请国际作品参加;3.参赛者报名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4.在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会场设立推介活动、展览。
2025年8月中旬:整理候选作品,进行评审工作准备。
2025年8月下旬:1.开展初评评审,进行复评筹备工作;2.开展作品寄送工作。
2025年9月上旬:1.开展复评评审,进行终评筹备工作;2.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评比、对接活动。
2025年9月底:1.完成终评评审;2.完成证书、奖杯等制作。
2025年10月底前:1.发布评选结果;2.举办颁奖典礼等活动;3.在颁奖典礼期间同步举办获奖作品展;4.发布大赛获奖作品集。
2025年11-12月:1.举办设计成果转化相关活动;2.在国内外部分重要城市推广展示。
十一
有关工作要求
(一)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负责大赛指导和监督工作,加强统筹调度,协调资源支持大赛按计划顺利举办。
(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负责大赛全过程总体政治把控、赛事各环节监督工作。负责牵头颁奖典礼、宣传推广等工作。
(三)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广州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等成立赛事组织机构,提供办赛服务。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负责赛事项目整体谋划,制定各环节执行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组织实施;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关设计行业组织、企业机构、专家学者沟通联系,做好作品征集、宣传推广以及评审工作。
(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做好现有设计类赛事活动与大赛的衔接互动,持续营造设计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提升大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赛事活动实行“厉行节约、注重效能”原则,合理安排各项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来源: 阅读原文
TAG: 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