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先生,您如何看待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今之数字经济,由古之商贾流通,然以数字为基,以智能为翼,实乃国计民生之新契也……”在7月初举办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记者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与数字人“朱熹”曾有这样的对话。当时,这位宋代理学大儒的“数字分身”给出的融合古今的睿智答话,令现场观众忍俊不禁。
“在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先贤数字人大有用武之地。”北京九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宋浩硙介绍,数字人“朱熹”能在不同场景传播传统文化,用先贤古人的智慧解读当代故事,回应当代问题。
数字人“朱熹”能根据提问者的提问状态调整回答的语气、节奏,展现出极高的智能水平。据了解,这类先贤系列AI数字人智能交互产品,将AI大模型与元宇宙数字生态相融合,通过语音识别模块可以实现实时问答。在数字人形象塑造方面,研发团队根据典籍记载、古画、专家论证进行制作,确保其既符合古代事实又适合现代传播。在学习训练方面,则利用中华数据库的庞大语料库对数字人进行训练。这意味着,与该数据库匹配的知识点,数字人均已学习过。无论是历史事件、文化知识还是现代问题,只要输入相应问题,数字人都能迅速回答。
宋浩硙介绍,为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他们将数字人分为先贤传统文化、先烈红色文化和先锋当代文化三大类。其中,先贤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者,先烈和先锋则分别指近代英雄人物和当代模范人物。目前,已打造出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先贤传统文化数字人。“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爱国将领傅察·萨布素数字人与观众的互动反馈很好,很多观众通过对话数字人,了解了黑土地的历史文化。”宋浩硙说。
在北京中轴线保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共同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正式上线,对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和再现,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即可沉浸式探索北京中轴线之美。
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数字中轴”项目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游戏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监测保护平台,对15处遗产要素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其中,“云上中轴”小程序有一项功能——“数字打更人”,用户以游客或者志愿者的身份,上传中轴线遗产巡检照片,相关数据经过审核后,会同步上传至监测平台,为中轴线遗产监测和科学管理存留记录。目前,该功能吸引数万名用户参与文物巡检,成为专业监测体系的有效补充。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全程参与、助力的社会力量,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展开,并为申遗过程中的一些挑战与难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腾讯公司数字中轴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能更加完整地展现北京中轴线背后丰富的物理、历史和文化信息,他们将腾讯数字孪生、云渲染、云游戏、自研PCG技术等数字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中,全民参与成为一大亮点。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项目,鼓励公众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中轴线遗产进行巡检巡查,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数字打更人’为普通用户参与提供了机会与平台载体。让普通大众通过‘随手扫码、随手拍’的方式接触和了解文化遗产监测。”腾讯公司数字中轴团队相关负责人说,上至老人,下至儿童,每个人都能化身“数字打更人”,将自己眼中的中轴线上传到线上,切实地记录与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保护。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可以在中轴线的任何地方随时监测保护状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技术,更多人能够在不亲临现场的情况下了解文化遗产。“该项目为群众提供一个窗口、一扇门,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到非遗保护过程中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不断生成的新事物。”吕舟说。
截至目前,“云上中轴”小程序累计访问用户数超900万,线上注册用户100万人次,累计培训认证“数字打更人”志愿者3万多名,产生有效遗产巡检图片15万张。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创造了更多可能,也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目前,北京市很多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及家庭成员化身成为中轴线的守护者。
本文来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