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儒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审美取向,其中蕴含的色彩搭配、传统图案、民间故事等文化元素具有独特魅力。在全球化发展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的当代价值愈加凸显。传统文化元素可以直接丰富艺术设计语言,不仅能够赋予艺术设计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设计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而且能够让更多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加强针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创新二者融合方式、深化艺术设计实践,全面推动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并实现艺术设计高质量发展。
加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理论研究
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本身是独特且具有挑战性的。艺术设计者应深入研究二者融合的理论,深刻感悟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和工艺等的观察、对比,全面研究、发掘传统文化隐含的审美观念等内容,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代表的观念、价值等,尤其应突破传统审美标准的局限,注重提升个人创造力和审美力,重点研究现代艺术设计在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手段支撑下能够发挥的新价值。针对此,艺术设计者有必要厘清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为艺术设计注入文化内涵;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新的动力。艺术设计者可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充实理论研究成果。
例如,研究艺术设计师经常使用的传统山水和花鸟图案、特色书法和篆刻等传统文化元素;研究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对传统汉服图案、造型、剪裁等,设计出新式汉服,兼具我国古代传统服装的独特韵味和时尚感;将宫殿式庭院、回廊、雕花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演绎,赋予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及新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正确理解古人对文化、艺术、世界等的认知,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赋予艺术设计作品深层意义。例如,将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渗透于艺术设计中,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更为开放、包容,能够不断拓展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和形态,尽可能实现艺术设计审美价值与功能价值相统一,通过艺术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
创新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方式
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高质量发展相协调,关键举措之一在于创新融合方式。当务之急,设计者需要积极运用传统色彩等元素,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重构,通过现代艺术设计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构建新的设计语言体系。例如,设计者应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红色的内涵,从古代的喜庆、繁荣之意引申为现代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等意义,在相关设计中恰当使用红色作为主色;传统文化中象征自然、健康的绿色,与新时代倡导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常用于产品包装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还可运用传统书法中行书、草书、楷书等,创新设计现代艺术字体,弥补电子美术字体设计灵活性不足的缺陷,缓解大众审美疲劳,同时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设计者还应创新使用传统图案中的借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将传统图案与艺术设计相融合,为艺术设计作品增加更多表现内容。例如,中国联通借用传统文化中的“盘长结”(中国结的一种)图案,通过企业标志设计传达连通情感的企业文化,让民众了解中国结传达的事事如意、四通八达、无限循环等美好寓意,传达独特的文化情怀。当然,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可以相互借鉴,参考环境设计、平面设计、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的经验,汲取新的灵感。针对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完善相应的文化课程体系,培育兼具文化思想内涵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使得艺术设计者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能够综合外语、科技、动画、美术、历史和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实现对多种融合方式的准确运用。
提升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效率
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设计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带来更多可能性,这推动艺术设计实践和传统文化传承皆应站在数字化技术革新的前沿,通过技术广度带动文化厚度以及艺术设计深度发展。如此,现代艺术设计师应重新明确新时代艺术设计的实质不再是简单的创作,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据此,设计师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快速分析海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图案、色彩等元素整合生成新的组合形式。例如,设计师掌握一定的算法技术,通过艺术纹样生成工具分析传统纹饰,最后生成创新性、多元化的设计图案。设计师将设计需求输入系统中,由系统向其推荐符合设计项目需求的样本,再由设计师进行筛选,实现数字化与人工化、随机性和创造性的无缝衔接。设计师还可借助VR等技术重建传统文化中需要修复的三维场景,可针对敦煌壁画进行立体建模,通过仔细研究传统雕塑等元素的细节,在技术辅助下动态感受古代艺术设计者构建整体画面的构思方式,发掘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可借鉴的方法。通过此,设计师搭建全新的艺术设计场域,转变传统文化欣赏方式、创新传承方式的同时,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实践场景,提升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高质量发展效率。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源: 阅读原文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