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
水埠灯影
南京秦淮河双线码头-立体社区国际设计竞赛
01
赛事背景
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2018年来持续组织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活动,以城市小品类公共设施为对象,以打造精品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宗旨,面向社会开展方案设计征集大赛。
该系列已先后推出“南京市重点地段献血设施方案设计征集大赛”“南京地铁站点出入口设计方案征集竞赛”“园艺博览会花园驿站设计大赛”“迈皋桥长园廊桥设计竞赛”“南京绿博园地段建筑小品设计竞赛”“望亭小筑南京立体环境-社区单元国际设计竞赛”“微聚落轻建造南京环境-社区单元建筑设计竞赛”七期主题竞赛,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第八期将继续着眼于城市空隙地与城市空间小微更新,以服务民生和体现文化为价值导向举行建筑设计竞赛。
02
赛事主旨
本次竞赛主题为“双线码头-立体社区”,面向城市中广泛存在的水、陆之间的空隙地、剩余地问题,回应后疫情时代人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生活需求,反思我国当下公共基础设施走向日常生活的新策略及新方式;鼓励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策略和“立体环境-社区单元”的理念对当代城市空间和都市生活重新理解和设计。
竞赛面向国内外开放,优胜方案将付诸实施。希望通过共谋、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疫情后城市公共设施及景观空间小微更新的示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期竞赛邀请著名建筑师、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前校长Per Olaf Fjeld教授,著名建筑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Christian Kerez教授,著名建筑师、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主持建筑师、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教授,著名学者、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葛明教授,著名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著名学者、建筑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系王维仁教授,组成专家学术指导委员会。(按中外、姓氏首字母排序)
03
大赛组织
主办单位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
南京壹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学术支持
Per Olaf Fjeld教授
Christian Kerez教授
塚本由晴教授
葛明教授
李兴钢
王维仁教授
(按中外、姓氏首字母排序)
04
时间计划
1.大赛征集
2023年4月7日-2023年9月7日24时(征集截止时间)
2.踏勘及答疑
2023年4月,组织点位踏勘及答疑活动。
3.专家评审
2023年9-10月,组织专家评审,分为初评、终评两个环节。初评确定入围作品,终评评选一二三等奖作品。
4.网络票选
2023年10月,发布入围作品,开展网络投票。网络投票确定网络人气奖作品。
5.结果公示
2023年10月-11月,进行获奖结果公示。
6.表彰展示
2023年11月,对获奖者进行宣传表彰,对获奖作品进行专题展示。
05
大赛报名
1.参赛对象
本次大赛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设计单位、独立建筑师、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均可参赛。
2.参赛报名
参赛者可通过下方链接获取参赛资料,并于2023年9月7日24时(征集截止时间)前将参赛报名资料(包含设计方案、承诺书及报名表、身份证明资料,详见“参赛材料”要求)一并发送至邮箱:wharf-community designforcity.cn,并在邮箱主题注明“水埠灯影——南京双线码头-立体社区国际设计竞赛”字样。
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S_A7uJpIyDJKpJ5uvUjmQ
下载密码:
o2yh
参赛者可为个人、团队或单位。已实施的作品、已参加过其他竞赛或发表过的作品不得参赛。
06
设计任务
1.设计内容及要求
竞赛基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游线沿岸,为新建的码头服务设施;这些公共设施是南京文化名片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传统秦淮画舫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与陆上交通及社区生活的连接。本次竞赛以“双线码头-立体社区”为主题,共设两处地块,参赛者可择任一地块展开设计,要求通过处理水、陆之间的空隙及连接问题,在所选场地内设计一栋或一组设施或构筑物,提供码头、驿站等服务,塑造立体社区,并具有推广的可能。
1.1水埠灯影:双线码头-立体社区
要求设计一栋或一组立体的码头-社区,既面向水路作为码头,又面向陆路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
结合水埠进行场地建造,于水、陆两线之间营造具有社区感的城市环境。
双线码头:水陆两线之间的空隙地类型在城市内具有普遍性,思考双线之间在标高、视线、流线上的特殊连接、行为方式及空间体验,重新定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水线:考虑滨水体验新模式,为水上交通提供服务。
陆线:重新思考城市与水岸的关系,为陆上交通、周边社区提供服务。
立体社区:以码头设施和小微构筑物为基础形成立体叠合的“社区”,对城市环境进行场地重构和建造,提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新模式。
立体:为提高城市土地价值,激活城市滨水空间,创造立体叠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社区:以社区理念重新定义码头设施,提出具有示范性的码头-社区模式。
码头-社区类型,宜提炼原型,可示范;
码头-社区功能,宜高低错置,兼顾水陆双线,有特色;
码头-社区营造,宜安全易行,重场地。
1.2设计要求
总图要求:要求总体考虑水线、陆线环境,至少绘制用地范围内的码头-社区总图。
功能要求:码头-社区总体功能由参赛者自行策划,考虑多种行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处临水面、有覆盖的上船下船码头;
一处在地面、有覆盖的登船咨询等待空间(含室内售票亭及等候空间);
一处在高处的室内空间,功能自设。
建筑限制:建筑滨河界面最高点距最高常水位标高不超过7米,临街建筑高度距陆路地面不超过9米;建筑基础和上部覆盖不得超出建筑可建设红线,临水码头平台及用地红线内可进行地形及景观设计。
面积要求:要求总建筑面积不大于200平方米,地面及在高处的室内空间面积各不小于30平方米。
环境要求:注意保护堤坝安全,堤坝需保证连续、且不得低于绝对标高6.4米以满足防洪要求。需要对地形堤岸及景观进行整体考虑,码头平台标高根据设计自定(常水位为4.38-4.58米,排涝控制水位为4.88米)。尽量保护但可酌情移植部分已有树木。
1.3场地条件
两处地块均位于秦淮区,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沿岸,地块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上下。
A地块:堆草巷码头
要求通过双线码头-立体社区的整体地段营造,带动堆草巷周边,可作为城市节点连接和进入小西湖街区,具体策划可由参赛者自定。
来源:阅读原文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