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视觉艺术
  投稿:uban@foxmail.com

2025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HYA)全球征集

添加收藏

1、赛事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vent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暨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HYA)是一项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设计师征稿的非遗领域重要赛事,是在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指导下,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文化传承之需求顺势而生。大赛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以催生“设计新思维”为追求,以孕育“新设计”为目标,以驱动“新产业”为方向,以创造“新价值”为宗旨,旨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深度结合。赛事由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秘书处主办,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韩国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单位协办,由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NGDS)、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毫厘设计工作室、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等全国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支持。
  大赛得到了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人民交通网、中国日报网、今日头条等主流新闻和官方媒体的大力支持和报道。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慰平老师,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纪有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罗剑老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余从刚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郭梦垚老师,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特邀讲座嘉宾、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戴翔老师,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黑龙江省科技厅等单位聘任专家沈炳老师,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专业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建纲老师等全国诸多教授及行业专家纷纷对华韵奖设计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支持和祝福。华韵奖愿联结各方,为国内外高校师生及设计师提供一个展现才华、融合创新的国际化设计交流平台。
  2、赛事背景
  Background of the event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的指导合作单位为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希望以赛事为契机,促进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非遗和传统文化。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于2019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立,旨在汇集来自中国和欧洲乃至全球的大学教授、设计师、艺术家和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一个交流设计、艺术、文化资源的平台。拥有来自世界56个国家的会员,包括中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列支敦士登、波兰、德国、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厄瓜多尔、美国、智利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的合作伙伴遍地中欧两大区域,其中合作高校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西班牙赫罗纳大学、波兰卡托维兹的西里西亚大学等四十多所世界名校;合作博物馆展览馆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博物馆、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荷兰梵高美术馆、包豪斯档案馆等二十多座世界级博物馆。
  华韵奖设计大赛由原共青团中央委员、原团省委宣传部长、原省政协常委、省消防文联副主席、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原湖北省党代表、原省人大代表、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诸多前辈教授的关怀支持下联合发起,并成立了组委会和秘书处。赵建纲老师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顾问),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赐生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赛评审专家库汇聚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全国各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威专家,已汇聚诸多社会各界领导前辈、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及专家学者的力量,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认可。
  3、赛事名称
  The name of the event
  2025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
  暨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
  大赛官网:www.huayunaward.top
  4、参赛对象
  Who is eligible to participate
  本科生研究生组:
  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
  高职高专学生组:
  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等。
  专业性设计师组:
  专业设计机构,专业设计师,社会专业人士等。
  高等院校教师组:
  高校在职教师及聘任导师、兼职教师等。
  5、征集时间
  Call for Submissions
  (1)非命题赛道
  1.征稿时间:2025年1月1日起-2025年7月1日截稿。
  2.评审时间:2025年7月-8月组织专家进行作品评审。
  3.获奖公布:2025年8月-9月公布非命题赛道获奖名单。
  (2)专项赛道
  1.“爱心领航・设计筑梦”宠物设计公益专项赛
  (自2025年3月15日起至2025年6月15日截稿)
  2.“匠心永续·智造未来”工匠精神文创设计邀请展
  (自2025年4月15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截稿)
  (3)命题赛道(暂未开启)
  1.地域文化品牌设计(暂未开启,以后续文件为准)
  2.民族非遗文化设计(暂未开启,以后续文件为准)
  3."新质生产力"设计(暂未开启,以后续文件为准)
  命题赛道发布时间及要求视后续具体推文和文件为准。
  因赛事发展安排等不可抗因素,此前已经投稿命题赛道的参赛作品,将自动纳入后续命题赛道正式发布的参赛作品中,自即日起,若命题赛道尚未发布具体文件或推文时,参赛者依旧进行投稿,组委会将视为无效投稿作品,后果自负。
  6、征集主题
  Call for Themes
  赛事主题与范围:大赛鼓励参赛者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等,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手段,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
  (1)非命题赛道丨征集主题
  1.视觉传达类
  解读:需要参赛者以自我独特的视觉语言,围绕文化多样性与传统价值保护主题,进行各类视觉信息的创意设计与传达。可以包括海报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多种形式,需充分挖掘华夏文化元素,如传统图案、色彩、书法字体等,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展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魅力。
  2.服装设计类
  解读:参赛作品可涵盖文化衍生类服装到富含文化内涵的各类服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特色材质以及功能性需求等多个维度汲取灵感,设计出既具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与生活方式的服装作品。例如,借鉴古代传统服装的剪裁与拼接方式;运用传统服饰元素,如盘扣、刺绣、印染等工艺,融入现代时尚配饰设计。
  3.环境空间类
  解读:参赛作品可以是文化主题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如博物馆展览空间、文化旅游景区空间、传统文化街区改造等。需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功能布局、人流导向、文化氛围营造等因素,运用华夏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元素等,打造出具有文化底蕴与独特体验感的空间环境,让使用者在空间中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4.数字媒体类
  解读:涵盖数字动画、互动媒体设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设计等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华夏文化内容。创作基于传统文化故事的动画短片,或是开发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互动式数字媒体应用,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感等进行创作。
  5.工业设计类
  解读:从工业产品的角度出发,将华夏文化的美学理念、功能智慧融入其中。可以是大型工业设备的外观造型设计体现文化特色,也可以是消费电子产品在人机交互设计上融入传统操作习惯与文化符号。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生产可行性与文化内涵的平衡。
  6.数字影像类
  解读:包括短视频创作、摄影艺术作品(以数字形式呈现)等,以影像的方式记录、诠释华夏文化。可以拍摄华夏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古老手工艺制作过程、文化遗迹风貌等内容,并通过后期剪辑、特效处理等手段,提升影像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表现力,在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意识。
  7.传统美术类
  解读:鼓励参赛者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传统美术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主题围绕华夏文化遗产与传统价值。可以是对古代经典画作的现代解读与再创作,也可以是描绘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场景。注重绘画技法的传承与突破,色彩运用与文化情感的表达,通过画笔展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魅力。
  8.创新创业类
  解读:参赛团队或个人需提出与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相关的商业创业项目或创新模式,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进行评选。通过模拟开发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平台,传播文化知识与技艺;或者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为文化创新企业提供资源整合与支持服务。
  (2)专项赛道丨征集主题
  1.“爱心领航・设计筑梦”宠物设计公益专项赛
  (设计赋能动物保护,领养筑梦生命未来)
  2.“匠心永续·智造未来”工匠精神文创设计邀请展
  (弘扬大国匠心,助力工艺传承)
  (3)命题赛道(暂未开启)
  命题赛道发布时间及要求视后续具体文件安排。
  7、作品规格要求
  Specifications of the work
  (1)参赛作品提交的规格主要分为图片类、视频类。
  下面详细说明格式和要求:
  1.图片作品要求:须提交静态作品(A3幅面、纵向构图排版,须展示完整设计方案,包括过程图、展示图等),JPG、RGB或CMYK,数量1~4张;分辨率不低于300dpi;若另附动态呈现作品,须为GIF格式,节奏流畅不卡顿,文件不超过100mb;单张图片不超过10M。)
  2.视频作品要求:须提交动态作品(MP4文件格式,高宽比9:16或16:9,屏幕分辨率≥720*1280,时间长度控制300秒以内,不超过100M;不得自行设置水印或LOGO,可以配字幕,但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参赛者的个人和单位信息)3.展示海报要求:参赛者可自愿选择提交展板海报,提交或者不提交都可以。
  (下载华韵奖官方大赛展板自行排版,服装设计、环境空间、数字媒体、工业设计、数字影像类需截取不少于4-6个作品画面进行排版;视觉传达、传统美术类需截取不少于1-2个作品画面进行排版,将作品文件编排于一张单幅A3幅面内、竖构图、300dpi、JPG、RGB/CMYK,文件不超过10MB。如果作品获奖,海报可能会用于作品宣传和展览。)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官方展板文件
  特别声明: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
  涉及侵权行为一律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8、评审规则与奖项设置
  Judging rules and awards
  1.评审规则
  (1)非命题赛道:采用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评审形式。校赛由各个院校自行组织评审后统一报名参赛,同时接受个人参赛投稿;省赛由组委会遴选评审专家跨省交叉评审,评选出省级一、二、三等奖,等级奖获奖比例一般不超过各省赛区参赛作品总数的35%(一二三等奖原则上为5%、10%、20%),省赛一、二等奖作品推荐进入全国赛区评选;国赛由组委会遴选全国知名专家对进入国赛作品进行评审,国赛获等级奖比例一般不超过入围国赛作品总数的25%(一、二、三等奖分别为3%、10%、12%),省赛区可酌情授予一定数量优秀奖,全国赛区不设置优秀奖。
  (2)命题赛道与公益赛道:发布时间及要求视后续具体文件安排。
  2.评审专家
  (1)评审专家(库):由国内外知名学术设计专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伦敦艺术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等985大学和诸多全球知名设计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国家各部委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业大咖、资深企业高管专家组成。
  3.评审标准
  (1)评审标准:赛事执行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评审制度。各类别参赛作品均由评审专家从创意30%、技术30%、审美30%、规范10%等指标进行评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每个类别安排3位以上专家进行交叉评审,对每件(系列)作品评选出相应的奖项。
  4.奖项设置
  (1)赛道常规奖项:非命题赛道设立省赛一、二、三等奖和国赛一、二、三等奖等。
  (2)赛道特别大奖:非命题赛道设立独立奖项“全场大奖”华韵大奖(1名)、“评审奖”(5名)、全国金奖(2名)、全国银奖(3名)、全国铜奖(7名),遵循质量原则,奖项可空缺。(3)优秀志愿者:在小红书和微博平台发布赛事征稿文章,发布后不能删除,同时和身边同学推广比赛参赛,与组委会联系反馈后,视情况进行授奖。(4)优秀指导教师: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的指导教师,其中至少5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2.指导参赛作品获得非命题赛道特别大奖的教师。(5)优秀组织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的参赛单位,其中至少5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6)华韵非遗传承优秀设计师: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1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其中至少4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7)华韵非遗传承优秀组织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5件以上并成功参赛,其中至少8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8)优秀承办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8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3.在校内/单位内举办1次以上优秀作品巡展。
  (9)优秀协办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4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1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3.举办1次以上赛事宣讲活动并及时提交图文资料反馈给大赛组委会。
  (10)优秀支持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1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11)优秀合作媒体
  1.官方媒体或粉丝量≥8000的自媒体;
  2.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
  3.及时向组委会提交宣传反馈。
  (12)优秀支持媒体
  1.官方媒体或粉丝量≥2000的自媒体;
  2.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
  3.及时向组委会提交宣传反馈。
  备注说明:
  1.以上所有奖项仅限参加非命题赛道可以参评,所有专项赛道、命题赛道不参与评选。
  2.所有"组织参赛作品"包含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或单位组织报送的作品;
  3.省赛二等奖及以上涵盖省赛一等奖、国赛一、二、三等奖;
  4.媒体粉丝量以平台官方数据为准;
  5.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9、获奖权益
  The right to win awards
  1.获奖证书
  (1)“全场大奖”华韵大奖、“评审奖”、全国金奖、全国银奖、全国铜奖、国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省赛一、二、三等奖获奖者,授予官方荣誉。
  (2)由大赛组委会颁发具有防伪编码官方标识的精美电子获奖证书。
  2.权威授奖
  (1)非命题赛道获奖作品均由:
  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聘任专家沈炳老师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专业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建纲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同济大学外聘讲师,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罗剑老师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李赐生教授共同签发大赛获奖证书。(2)四位专家教授以专业视角和严谨态度为获奖证书背书,既是对获奖设计师的高度认可和鼓励,也体现了华韵奖对赛事品质的不懈追求和权威与专业性。
  3.荣誉授予
  (1)获奖作品均授予:“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官方荣誉徽标终身免费使用权。让“华韵奖”荣誉成为个人/团队作品的“金字招牌”,在求职、升学、项目合作更具竞争力与优势。
  4.特约访谈
  (1)优秀参赛者、导师、设计大咖直通组委会特约专题访谈。
  (2)作为大赛获奖代表登上行业官方媒体,提升设计师专业影响力。
  5.央企实习
  (1)针对赛事表现极其突出的优秀参赛高校学生,组委会视个人情况优先推荐至央企实习岗位(择优推荐入职)(2)在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命题赛道荣获国赛一等奖的获奖作者,经自愿申请,可以获得由大赛组委会出具的就业升学推荐信。
  6.择优选聘
  (1)凡非命题赛道获全国铜奖及以上获奖作者,均可推荐申请加入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2)组织学生参加非命题赛道满足条件,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的高校教师、知名行业设计大咖,经组委会秘书处研究审核,优先推荐邀请录入专家人才库,聘请为“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评审专家,组委会优先推荐担任大赛下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3)若组织学生参加非命题赛道的导师组织工作突出,资历丰厚,品行优良,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数字技术、非遗研究等方向的高校教授、学科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知名设计师、文化科技企业技术专家、文化机构高级管理者、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专家,组委会优先推荐录入大赛专家委员会,聘请为“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特聘专家顾问,颁发专家聘书,组委会优先推荐担任大赛下一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4)针对在赛事举办期间,组织参加非命题赛道宣讲工作突出的老师,经组委会审核,聘请为大赛“首席宣讲教师”,“特约宣讲教师”等。(5)针对在赛事举办期间,组织参加非命题赛道宣传工作突出的大学生,经组委会审核,聘请为大赛“首席宣讲大使”,“特约宣讲大使”,或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7.展览展示
  (1)非命题赛道优秀获奖作品经组委会择优挑选,优先亮相大赛官网、线下活动、赛事巡讲及行业、国际展览。(2)非命题赛道优秀获奖作品经组委会择优挑选,优先推荐至知名展馆、研究中心等公益性收藏。
  8.合作共建
  (1)大赛组委会优先考虑与优秀组织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研融合交流与非遗文化的创新,助力教学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升级。(2)大赛组委会优先考虑与优秀组织单位共同举办专项赛道,行业活动和其他合作。
  10、参赛报名
  Registration
  1.参赛费用:(1)专项赛道、命题赛道参赛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免去参赛费。
  (2)非命题赛道:为保障大赛正常运营和评审工作收取一定的参赛费用。本科研究生组、专科组、教师组:一件(套)作品报名费49元。专业设计师组:一件(套)作品报名费98元。
  补充事项:为倡导无纸化办公,大赛组委会默认向获奖作者发放电子版获奖证书。如需纸质版证书留念,可自愿向组委会进行申请,将仅收取快递费进行制作。
  2.参赛流程:
  (1)参赛报名:请在电脑端使用最新版谷歌浏览器打开大赛官网:www.huayunaward.top,点击报名参赛,注册账号,填写信息,开始提交作品。
  华韵奖设计大赛官方网站使用手册,官网投稿流程一览
  华韵奖大赛组委会,公众号:华韵奖设计大赛华韵奖设计大赛官方网站使用手册
  (2)参赛流程:1.在校师生: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选择个人参赛→上传作品→完成报名。
  2.设计师: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上传作品→完成报名。
  3.备注事宜:创作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
  (3)参赛费用缴纳方式1.支付宝账号:18186416813
  2.户名名称: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
  3.注意事项:参赛者通过组委会支付宝账号进行报名缴费,缴费时务必备注“姓名+电话+作品名称”,在官网线上注册账号,填写个人信息,在上传作品时请将缴费截图一并上传,以便组委会确认。
  11、组织架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指导单位:
  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
  主办单位: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
  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秘书处
  协办单位:
  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韩国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张家界西教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湖北省积极健康研究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毫厘设计工作室、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教育与研究中心、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长江书画家协会、武昌教师书画协会
  运营单位:
  长沙市壹零壹智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人民交通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东方网、中国公益新闻网、中华网、顶端新闻、今日头条、今日湖北网、河北广播电视台、一点资讯
  赛事咨询:
  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韵奖设计大赛
  华韵奖投稿邮箱:3938248932 qq.com
  12、参赛声明
  Statement of Participation
  (凡参赛者投稿即视为认同并遵守该参赛声明和承诺)
  1.本人(团队)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参赛作品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参赛作品为本人(团队)独立创作完成,或基于合法合作模式共同产出,不存在抄袭、剽窃、篡改等任何侵权行为,亦未涉及任何可能引发排他性所有权争议的情况。若在赛事期间,经举报、查实参赛作品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法律纠纷,本人(团队)应自行承担由此引发的全部法律后果,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已颁发的证书、奖金奖品等也必须全部退回至组委会秘书处,组委会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2.本人(团队)同意并严格遵循大赛组委会制定的各项竞赛规则、参赛流程及评审标准,配合大赛各阶段工作安排,确保赛事顺利推进。3.本人(团队)承诺在上传作品前已认真阅读附件全部内容。上传作品成功即表示本人(团队)许可华韵奖组委会包括但不限于在赛事期间及后续相关活动中,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展览、传播、出版等事宜,以便于大赛的宣传推广、作品交流以及工匠精神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4.参赛者提交参赛信息(个人或团队成员信息、作品名称、所在单位等)务必核对准确无误后提交,否则导致获奖证书信息有误,组委会无义务修改。
  13、学术委员会(第一届)
  Academic Committee(1st Session)
  学术委员会(第一届)
  ▌李赐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教授丨硕士生导师
  ▌袁朝辉【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余从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
  ▌梁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庞俊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岩树文化创意联合创始人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专家
  ▌李明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平面设计师联盟理事
  ▌肖辉【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思行知品牌活动事业群创办人
  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发起人
  ▌王彦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华思设计合伙人、设计总监
  ▌吴岩【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纯角度品牌创始人、设计总监
  ▌陈慰平【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
  ▌戴翔【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滕明勇【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教务科负责人
  贵州省书法教育委员会理事
  ▌刘田军【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特聘副教授
  文旅部、财政部文化创意产业双创人才
  ▌邓朝晖【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李娜【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字坊工作室负责人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郭梦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
  ▌王诩【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兼职社会导师
  ▌沈炳【学术委员会行业监督委员】
  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聘任专家
  ▌王恩科【学术委员会行业监督委员】
  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业科技服务团专家
  ▌关春东【学术委员会行业监督委员】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专家
  ▌管峰【学术委员会行业监督委员】
  北京天文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建造师
  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张亮【学术委员】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副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特聘专家
  ▌冯志超【学术委员】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会成员
  ▌胡佳莹【学术委员】
  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
  韩国世翰大学艺术教育学博士
  ▌邢龙【学术委员】
  邢者品牌创意总经理
  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执行主席
  ▌张毅【学术委员】
  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秘书处助理
  ▌安春晓【学术委员】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教授
  ▌董莹【学术委员】
  韩国东明大学设计学博士
  韩国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副会长
  ▌章萌【学术委员】
  韩国东明大学设计学博士
  大连艺术学院非遗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晶【学术委员】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湖南省首批行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
  ▌邓林泉【学术委员】
  墨西哥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乜可昕【学术委员】
  璠隐首席设计师,中韩创意设计协会会员
  ▌吴琼【学术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
  诗屿蔓文化创意公司创始人
  ▌吴大宇【学术委员】
  韩国岭南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
  CDAK韩国传达设计协会会员
  ▌张旭冉【学术委员】
  设计师,中韩创意设计协会会员
  ▌李泽一【学术委员】
  思拓星汉(山东)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罗剑【学术委员】
  木美设计教育主讲教师,同济大学外聘讲师
  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
  ▌韩伟【学术委员】
  设计教师,606 Studio工作室主理人
  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会员
  ▌汤俊鑫【学术委员】
  思拓星汉创意科技(山东)设计顾问
  无烟上海科普资源库特邀设计师
  ▌龙彩凤【学术委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
  产品设计教研室骨干教师
  14、专家委员会(顾问)
  Expert Committee(Advisors)
  专家委员会(顾问):
  ▌赵建纲【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顾问)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丨数字媒体专业主任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毛汉斌【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大校军衔,原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武警湖北省消防总队原政委,原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长
  原湖北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消防文联副主席
  ▌韦启文【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原湖北省委宣传部处长,湖北省作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原省委讲师团副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六、七届全国委会委员
  ▌林幼槐【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信湖北公司资深总裁
  原湖北省党代表、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
  ▌滕明勇【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教务科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教育委员会理事
  ▌刘启安【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
  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
  ▌张文【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教育局美育专家组成员
  ▌陈艾【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党支部书记
  ▌王远征【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武汉大学创业导师,民革武汉市委会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卜繁波【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邢龙【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NGDS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执行主席,邢者品牌创意总经理
  CDS中国设计师沙龙理事,宁夏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委员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校外实习导师、外聘教师
  ▌李茜【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中共党员,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家高级技术经理人
  浙江省政务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政务服务专家
  ▌王子钦【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武汉市江岸书画家学会会长,湖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
  ▌李培生【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武汉总部美协理事,武汉青山鸿宇书画院理事
  ▌王志【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一级美术师,湖北省书画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士昌【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昌教师书画协会秘书长
  ▌何征【专家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专家顾问
  一级美术师,武汉市武昌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
  ▌夏文沙【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江汉区政协委员,湖北省新的阶层联谊会社会服务部副会长
  湖北夏小中医院院长,民建湖北省委人口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张世秀【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
  “东方第一染”明秀蜡染坊、非遗蜡染工作室创始人
  ▌张怀霞【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淮阳布老虎非遗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
  周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口市工艺美术大师
  ▌肖洪波【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木作文化细木制作技艺推广人,湖南芒果大叔木艺工坊创始人,长沙市新阶联成员
  长沙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南雨花非遗馆木艺传承老师,非遗细木制作技艺传承人
  湖南省图书馆百姓课堂木艺老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行业导师
  ▌邓世静【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长沙市天心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片制作技艺”第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湖南省金石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何怀玉【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皮影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湖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琦【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
  湖南雨花非遗实践导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员
  ▌吴盛顺【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非遗蜡染手工艺人,从事蜡染工艺品制作15年
  ▌刘志芸【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非遗土家刺绣手工艺人,自幼学习土家刺绣
  从事刺绣工艺制作56年
  ▌吴月爱【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士家刺绣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刺绣工艺制作51年
  ▌吴兰纯【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非遗蜡染手工艺人,从事土家工艺品制作22年
  ▌覃琪【非遗顾问】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非遗顾问
  覃氏染坊第五代传承人,非遗蜡染传承人
  15、赛事社会评价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event
  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华韵奖专家顾问刘启安老师表示:“在当今时代,高校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正需要华韵奖这样的非遗交流平台。同学们参与其中,不仅能深入探寻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还能在与现代前沿设计理念的碰撞中,激发新思维。在校学生们应把握机会积极参与,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铺就坚实道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原湖北省党代表、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华韵奖专家顾问林幼槐老师对“华韵奖”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他指出,非遗文化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这种融合为在校学生的设计思维注入了源头活水,助力他们开拓创新思路,引导其深入剖析并领悟国家传承文化体系的精髓要义;另一方面,赛事依托校企协同模式,为高校学子的未来就业及创新方向另辟蹊径,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创新潜能的激发,还是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深远的价值。
  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华韵奖大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赐生老师表示,华韵奖以非遗文化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展现了工业设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通过设计思维的解构与重构,焕发出现代生命力。工业设计不仅是功能与美学的平衡,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全新表达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专家、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树文化创意联合创始人庞志国俊老师认为,华韵奖以设计思维重构非遗活化模式,驱动非遗从静态遗产向活态资产转型。通过构建跨领域协同生态,联动校企资源打通“文化挖掘-创意实验-商业转化”全链路,赋予设计师作为“文化叙事工程师”的角色,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东方美学表达。这一以设计为媒介的非遗创新路径,建立了守正与创新的可持续转化机制,形成文化价值与产业动能共生系统。同时推动设计教育从美学训练向文化叙事能力培育转型,构建跨文化设计矩阵,强化了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又拓宽了视野的维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郭梦垚老师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名片,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而应通过活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华韵奖搭建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有三方面的重要理由:首先,非遗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次,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中发展而来的,具备内在的生命力与发展潜能;最后,非遗在当代社会依然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传播意义。因此,应将非遗视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科研社群的协作、数字技术的赋能以及场景化构建,让非遗在与时代发展的交融中焕发新生,实现从历史遗存向活态文化的转变。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教授、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安春晓老师表示,华韵奖赛事的举办,有着极为突出的社会价值。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挑战,保护非遗已迫在眉睫。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创新理念的融合,鼓励高校师生创作既扎根传统文化根基又契合现代审美的优秀非遗作品,这对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教育局美育专家组成员、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华韵奖专家顾问张文老师表示:“成为华韵奖支持单位,是学院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我们将以大赛为载体,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数字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助力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杜帆先生表示:“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栋梁,他们富有创造力和激情。借助华韵奖的平台,能够将小动物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充满创意的数字设计作品中,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为小动物保护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TAG: 华韵奖

最新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