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为推进相关学术研究,7月26日和27日,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和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两场“‘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召开。
7月26日的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韩达,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朱中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副研究馆员王文欣,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谷卿,副研究员彭志、刘先福,副研究馆员杜望,助理研究员焦天然参加了该场研讨会。
该场研讨会由谷卿、焦天然主持。祖容像作为家庭文化、宗族文化的象征物,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深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这批祖容像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家族传承、祭祀仪式、文化心理等问题,与会学者展开研讨,所涉论题包括: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中的家族问题,由传世和新出土墓志资料探索北魏后期的宗室政治和家族关系,悬挂祖容像习尚与逼真传神技法、哀祭文辩体趋向与勉力形塑,清代汉军佐领刘志友家族与清王朝的命运联系,围绕多罗顺承郡王家族各代郡王情况对院藏相关容像做深入分析,19世纪新马地区华人肖像图式的流变,借助“女性解放”视角辨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层家庭与社会关系等。
7月27日的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北京大学教授李凇,清华大学教授、《艺术与科学》执行主编陈池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郑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研究室原主任余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社长张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北京画院研究员、理论研究部主任、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杭春晓,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艺术品修复部副主任邓锋,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蒋玉秋,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德平、张南南、邰高娣,主任编辑孙欣,助理研究员王成国等参加了研讨会。
该场研讨会由杭春晓、孔德平主持。杭春晓研究员首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及其展览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该藏品所具的完整性与稀缺性。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希冀通过展览和研究进一步引发学界的关注,将相关研究向纵深推进。其后,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发言涉及祖容像的多个方面,体现了研究的多重视角,包括:对祖容像名称、边界、范围和样式的界定,中国艺术研究院藏祖容像作品的来源和收藏经过,祖容像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祖先崇拜的关系,祖容像表现技法的演变及地域特色,对海内外祖容像资源的统计及对相关明清考古资料、地方志资料和家谱资料进行整合的重要性,祖容像陈设场所、组合空间对祖容像制作和艺术表达的影响,祖容像藏品对检讨传统明清人物画衰败说的启发,西法东渐影响下祖容像所体现的西洋因素及其在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不同表达,齐白石早年所绘祖容像情况及对其艺术的影响,祖容像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启示等。祖容像是中国民间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人画审美系统之下,长期为艺术史研究所普遍忽视。此次会议对形制多样、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祖容像的研究讨论,有助于校准既往美术史研究的某些偏差,对重新审视美术史分类、厘定民间美术的外延、消除民间画与文人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匡正“人物画衰败”的论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会议最后,杭春晓研究员进行学术总结。
正在展出的“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共同承办。该展是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230余件明清祖容像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生成的,绝大多数藏品为首次展示,包含了明清时期不同种类的祖容像作品。截至目前,四十七万余人次参观了该展览,线上相关讯息累计点击量四万余次。
来源:阅读原文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