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视觉前沿
  投稿:uban@foxmail.com

宋立民

630 添加收藏

宋立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景观设计研究会会员。

《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学的优秀基因体现在哪个方面?

宋立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学现状有三个特征,用三个词概括就是:传承、坚持、创新;用三句话总结就是:传承优秀基因;坚持学科交叉;探究创新课程。

今年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建系65周年,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室内装饰系,首届招生7位同学,该系是新中国第一个在室内设计、建筑装饰领域,以学科交叉的姿态(美术学、建筑学交叉)建立的教学单位。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二十年间,全中国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国家每年培养15名左右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1988年室内设计系拓宽知识结构,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在原有专业方向“室内设计”基础上,增加“景观设计”专业。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系保持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每年招生二个班,每班18人左右。应该说,这个系是有光荣传统,为国家建设、为环境设计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专业系。在教学理念与实践层面,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结合重点工程项目一直是在教学实践中传承贯穿的优秀基因之一。在历史上,结合建国后十大工程、中南海、玉泉山重点工程、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米兰世博会、APEC会议,到近年的世园会、冬奥会,一直都可以看到这个系师生的身影。今年的本科与硕士生毕业展览上,就有冬奥会、乡村振兴、国家邮轮游艇等紧扣国家重要项目,以实际落地空间设计为导向的选题。这一类以教师承接相关实际项目,学生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一直是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传统,也是这个系继承“优秀基因”的重要表征。我本人的经历也是一个佐证,1987年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学习,毕业设计选择与导师共同完成深圳云南大厦室内设计实际项目的投标制作,我的方案被甲方采纳,我也留校并赴深圳做了二年的现场设计监理,从校园到工地得到难得的实际锻炼。再回到学校课堂后,鲜活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对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从实际项目中提炼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清华美院的优秀基因,也是我们始终将各类型实际项目放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计》:在教学过程和毕业设计中如何体现环境设计教学的复杂性与跨学科特征?

宋立民: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的成立是将美术学与建筑学进行了跨学科交叉,在当时以“专”为本的时期,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环境艺术设计系是中国最早实践跨学科的专业,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更加开放,在“跨”的基础上“融”。在本科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不断尝试让更多的学科“跨”进来,社会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测绘学、计算机学、心理学、园艺学等多学科内容融进教学与实践中。在清华大学这样一个大型综合类学校,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有着“近水楼台“的需求与便利。如我系的《环境物理》课程是三年级的一门基础课,这一课程的设置初衷是使同学们认识到进入高年级的设计课程学习后,要不断考量影响设计的众多因素,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环境设计的变量与复杂性。该课程由“室内热工学”“建筑声学”“照明与光学”“色彩科学”“植物生境”等五个课程内容组成,教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声学实验室、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色彩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光与照明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专家共同组成授课团队,该课程开设八年来,得到师生的好评。跨学科学习在毕业设计环节得到集中体现,今年的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情感交互家具设计》《极端条件下的人居环境设计》《零售业态下生活体验店设计》《当代家庭情感变迁的叙事性空间设计》和研究生毕业设计选题《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触觉体验视角的公共空间设计》《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下的南湖世园会景观设计》等就是坚持学科交叉教学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有效体现。


来源:阅读原文

上一位 王西彦

下一位 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