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民族语言为布依语。布依人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耕为主,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不仅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其刺绣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说明布依族刺绣在明代就已盛行且相当精致了。布依族绣花技术也是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民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让人赞叹不已。
布依刺绣方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编绣、骑绣、剪贴绣等。刺绣花纹栩栩如生,技艺精巧,色调和谐。绣花图案多为即兴而作,纹样整体造型形象生动。刺绣的图案有人物、花草、飞鸟、虫蝶、动物等,图案都是用几种颜色绣出,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各种几何图案,如六角结、八角结、水纹等,也有“寿”“福”字图案,寓意美好的期盼与虔诚的祝福。
绣片通常用作服饰、背带、围腰、帐檐、被面、枕套、头帕、荷包、鞋面、手帕等,是布依姑娘心爱的工艺珍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布依族有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的传统,全家人的穿着饰品和铺盖用品,都由家中妇女亲手制作。
纸染绣花作为布依族独有的民族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布依族历史内涵与独特的审美文化,是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布依族纸染绣主要流传在孟关、湖潮、马铃、黔陶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纺织布料中,色织最有特点,即将纱染成彩色后织布。根据汉族文献和布依族宗教经典的记载,布依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印染技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哀牢人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南史·貊夷》说:“林色国,……有吉背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毛,抽其絮纺之以作布,布与绽不殊。”布依人经常将纱染成五色,织为斑布,即有花纹的布。布依族印染工艺有靛染、蜡染和枫香染等。
值得一提的是靛染的第一道工序漂白,不用化学漂白粉。传统的做法是在晴朗的清晨,将需漂白的布摊在草地上,让露水浸湿布料,太阳出来后,露水挥发为蒸气,布料上的色素随之挥发。连续数日,布料即变得洁白如雪。布料漂白后,即可开始印染。
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技艺非常独特,其制作有六大工艺流程:
绘制图案
将手工制作的白棉布平铺在桌面上,用毛笔蘸取稀释过的墨汁在白棉布上勾画出绣染纹样。墨汁稀释程度由最终所染作品颜色的深浅决定,如设计作品为淡染,绘制图案的墨汁尽可能稀释到仅在制作绣花环节中依稀可见为宜,这样才能使得最终作品清洗方便,避免墨汁浮色对作品整体质量的影响。
捻条制作
将白棉纸剪成长条,宽度为2.5~3厘米左右,长度则根据所绣纹样轮廓线的长度而定。用手从棉纸条的一头开始搓捻。在搓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棉条的抱合度,尽可能保持棉纸条的紧缩度,以保证在浸染环节中能更好地起到防染作用。
拖蜡
将绣花用的棉线凃上蜂蜡,使得绣线完全沾染蜂蜡上的油性物质,使之在浸染环节中能更好地起到防染作用。
绣花
将搓捻的棉纸条沿着绣制图案线放置在白棉布的反面,然后从正面开始用针线沿着所绘纹样线对捻条包裹进行绕针绣花。在整个绣花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棉纸捻条沿着纹样线完全绕针包裹,保证捻条与布面之间无缝隙,防止捻条在包裹中松动变形,形成完全吻合的全包裹。线与线的疏密度则要保持短线条近距离细密绕针绣,相邻两针间距约为2毫米。
浸染
将完成的绣花布充分地浸泡在靛蓝染液中,染液的浓淡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调制;染制颜色的深浅也可以通过浸染时间长短与次数来控制。在染制过程中,要将绣花布浸泡一定时间,在阴凉环境中使其充分氧化后再放入染缸浸染,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着色。整个步骤可反复多次。为了提升染色的牢固度,可在浸染的绣花布上刷上豆浆,最终得到理想的色彩。
拆线
将针穿入针线脚,用剪刀尖将缝于布面的线剪掉,再把线和纸捻全部清理干净,即显出绣制的花纹。拆线的过程需要格外的细致,稍不注意就会剪破绣布。
制作布依族刺绣的最大亮点,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可谓“一针双花”,精妙无双。这是花溪布依族纸染制品工艺的独特之处,是制作技艺与生活融合的结晶。
来源:阅读原文
TAG: 布依族纸染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