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进程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社会关系和精神追求。其中,女性服饰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还展现了对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认知。随着时间演进,黄河流域女性服饰艺术发生明显变化,从原始社会的简单衣裳到封建社会的繁复华服,再到现代社会的多元混搭,这一过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黄河流域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古代服饰多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麻、棉、丝等,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服饰的款式和装饰图案则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审美观念紧密相关。此外,黄河流域的服饰文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例如古代的服饰常常通过颜色、图案和配饰来区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性别。下面分别以先秦时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至北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为区间,详细分析黄河流域女性服饰艺术演变。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服饰,集中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鲜明的自然地域性。从形式上看,女性服饰主要由上衣和下裙构成,服饰形式相对简单。其中上衣多为右衽形式,即衣襟从右侧包裹到左侧。下装一般为长裙,便于行动与劳作。从材质上看,女性服饰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有麻布料和棉布料等。麻、棉等自然材料具有透气、吸汗等优异特性,较为适合黄河流域多变的气候状况。从装饰上看,女性服饰颜色多为自然布色,总体较为朴素,但服饰的装饰和图饰有着丰富的表现。例如在领子、袖子等主要部位边缘,往往还有一道厚实的锦边,锦边多由深浅相间的条纹锦制成,装饰效果极强,可以衬托出服装的骨架。贵族阶级的女性服饰通常采用刺绣、印染等方式制成装饰性图案,此类图案多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或象征各个氏族、部落的图腾,如龙、凤、云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的体现。总之,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女性服饰艺术虽然在形式、技术和材质上相对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非常深远,为后世女性服饰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朝时,黄河流域女性服饰最有名的便是“留仙裙”。留仙裙形制为经典的上衣下裙形式,衣体通身紧窄,长可曳地。领口部位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服的衣领。这种领口设计形式的原因在于,汉朝时期女性服饰的每层领子必须要露出,且要层层叠叠超过三层,即“三重衣”。留仙裙的下摆部位一般呈现“喇叭”状,女性穿着时走路不会露出双脚。在色彩方面,女性服饰的袖口镶边、衣襟镶边以及下摆镶边等多为黑色锦缎装饰,尽显端庄大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明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出现“衣冠南渡”的历史现象。而原本的黄河流域除了汉族外,还出现诸多少数民族政权。民族的错居,外来文化的融入,促使黄河流域女性服饰发生变化。以女子服饰“上俭下丰”为例,该服饰形制上承袭了秦汉的遗俗,为典型的上衣下裙样式,且领口宽大,露出里衣的领口。但在色彩和装饰上,该服饰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色彩多样,包括束腰部位、袖口部位以及裙摆部位,均有不用颜色的装饰,尽显飘逸、浪漫。此外,随着胡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加强,胡服对汉族的影响日趋加深,黄河流域出现男女通用的服饰形制——“裤褶”。女性所穿着的裤褶,一般上衣为齐膝大袖衣,下身为肥管裤,并且采用胡服的左衽款式。面料一般为较为粗厚的毛布,色彩较为单一,以灰褐深色为主。这种服饰尤为方便劳动人民穿着,在骑马或者从事农活时,百姓可以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十分方便行动。
唐至北宋时期。唐代黄河流域女性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胸襦裙”和“高腰胡服”,且这些服饰突破了之前严格的身份限制,开始流行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齐胸襦裙以其特有的高腰线、宽松裙身,彰显了女性的体态之美。而胡服的特点则是宽大的袖口和舒适的裁剪,体现了唐朝对远方异域文化的接纳和融合。在面料方面,该时期女性服饰继续沿用并改进了汉代的丝绸制作技术,不仅有普通丝绸,还发展出绫、锦、缎等多种丝绸面料,这些面料具有更加光泽的外观和更加柔软的手感。颜色上,唐代女性服饰色彩鲜艳,不再限于汉代的自然色,而是依托人工染色技术使用胭脂红、宝石蓝等鲜艳的颜色,使得服饰显得更加华丽和富有层次感。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女性服饰变革与唐朝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北宋时期女服相较于唐朝出现明显变化。北宋女服种类多样,常见衣着有衫、襦袄、褙子、裙、裤等,但受北宋理学教义的影响,这些女服款式一般纤瘦细长且质地轻薄,并且色彩显得清冷淡雅,大多为葱白、粉紫、淡黄等饱和度低的颜色。此外,在服饰纹饰方面,唐朝时期夸张饱满的、色彩绚丽的宝相花纹样、缠枝花纹样已不再流行,代替它们的是自然写实的、清淡内敛的动植物纹样。
元明清时期。元代文化中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等多民族元素,因此黄河流域女性服饰在继承宋代风格的同时,也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该时期女性服饰特征是宽松及方便骑马,衣襟通常为交领,袖口宽大。面料多为丝绸,色彩则更加鲜艳,纹饰多样,包含更多的图案如云纹、莲花、飞禽等。明代黄河流域女性服饰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服饰开始变得更加严谨和讲究。明代流行穿着立领、对襟的衣裳,裙摆宽大,袖子宽松。服饰材质多样,从绸缎到棉麻,颜色上也更加丰富,使用大量明亮且对比强烈的颜色。明代是中国古代纺织品和刺绣艺术的高峰时期,因此女性服饰常常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多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如凤凰、牡丹等。清代黄河流域女性服饰最具代表性的是旗袍。旗袍起源于满族人的传统服饰,随后在文化交融下呈现出满汉特色并蓄的特点,即袍服虽以满汉合璧的款式为主,但装饰细节却向汉服倾斜,既不失满族风范,又有汉人气质的影子。清代女性服饰采用许多精细的手工艺,如珠绣、缎绣等,使服饰更显华丽。颜色和图案方面,早期的服饰色彩较为沉稳,以深蓝、墨绿为主,而到了晚清,颜色开始变得更加鲜艳和多样化。头饰方面,清代女性喜好使用各式簪花、步摇等装饰头发。
纵观黄河流域女性服饰艺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服饰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变迁,更是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从古至今,黄河流域女性服饰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深深植根于黄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同时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动、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以及文化认同的转变。在当下多元并蓄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研究者、服饰设计师等主体应积极探索和研究黄河流域女性服饰特色,汲取传统服饰的艺术精髓,让黄河流域女性服饰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光彩。
(作者系德州学院讲师,本文系山东省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地域黄河文化及服装视觉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4BYT232)研究成果)
TAG: